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國內多個省市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寶武鋼鐵、國電投等企業紛紛提出明確的碳排放達峰目標,加碼碳達峰布局。在為各地、各行業、各企業積極采取措施,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點贊的同時,筆者認為,“碳中和”將給我國經濟、能源、技術、政策體系帶來深刻影響與挑戰,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堅持系統思維,打破各種壁壘和藩籬,避免單兵突進。
“碳中和”,是指人為活動排放的CO2對自然的影響,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即產生的CO2和吸收的CO2基本是平衡的?!疤贾泻汀辈⒉皇且蠼^對的零排放,而是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和一些積極的技術活動來抵消人類活動產生的CO2,達到相等的效果。為降低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應對氣候變化,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做出“碳中和”承諾。我國也于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CO2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于去年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出口國與最大能源消費國,我國提出“碳中和”目標,既體現了我國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責任和擔當,也有利于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和提升國際影響力。但同時也要看到,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發展速度、經濟規模以及資源稟賦,與世界主要碳排放國家相比,我國要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一是體量大、任務重。2019年全球CO2排放330億噸,我國排放約100億噸,約占全球1/3,并且我國當前尚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仍處于上升階段。二是時間緊。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從CO2排放達到峰值到“碳中和”,普遍有50年至70年的過渡期,而我國從2030年達到峰值,再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過渡期只有30年。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發展速度、經濟規模以及資源稟賦,其難度可想而知。三是能源結構不合理,高碳化石能源占比過高。我國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占比達到約85%。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高度依賴高能耗的制造業,單位GDP能耗仍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發達國家的2倍至3倍。五是目標實現的起點不一樣,承受能力有差異。全球多數發達國家“碳達峰”時,人均GDP的起點水平約為2.5萬美元至4萬美元,時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我國目前人均GDP剛超過1萬美元,即使到2030年“碳達峰”時,人均GDP預計在2萬美元左右,還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將能源價格當作一種公共福利產品對待,能源商品屬性體現得不夠,對能源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有差距。
基于上述壓力與挑戰,預計在“十四五”期間,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減排降碳、低碳發展都將是我國環境治理甚至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主題。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技術的進步、商業模式的創新、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保障,還需堅持系統思維,打破各種壁壘和藩籬,避免單兵突進。
一是打破能源企業、種類之間的壁壘。傳統能源體系下,煤電油氣核等各類能源相互割裂、各自為戰,能源體系整體布局還停留在單一、少數能源種類上,造成能源綜合效率低下。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現狀決定未來不可能發展單一能源,需要進行多能互補,實現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提高全社會能源整體利用效率。
二是打破能源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壁壘。能源行業雖然是CO2排放量最多的行業,但建筑業、工業、交通等排放量也不少。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是能源一個行業部門的事,也是其他眾多行業在內的事;不僅是行業生產領域的事,也是行業消費領域的事;不僅是能源、環保主管部門的事,也是工業、財政、社保等部門的事。
三是打破中央與地方、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壁壘。立足全局,統一謀劃,統籌處理好局部與全局利益關系,突破部門、區域壁壘,形成“全國一盤棋”,讓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并結合政策、管理和技術共同一起發力。
四是打破不同主體之間的壁壘。“碳中和”涉及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個人等眾多不同主體,每個主體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而又各有側重的作用。所以,“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不同主體的相互配合與協同,以及社會的良性互動,需要全民族的共識和全社會的行動,任何主體都不能缺席,不能搞單兵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