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2020年9月,中國宣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低碳轉型階段。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碳達峰:指某個地區或者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以年為單位)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該地區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電力作為清潔能源,是當今應用最廣泛的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大有可為。
2 加速能源生產領域清潔替代
根據權威機構預測:“要實現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要達到1:9左右”。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等特點,大規模發展會對電網帶來電力、電能量平衡與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問題,仍需各類常規電源在電力系統中發揮電力平衡、調節支撐和電能量調劑功能。要進一步加大電網運行技術研究力度,提升電網資源配置能力。清潔能源豐富地區遠離負荷中心,需要加強超特高壓輸電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將西南地區豐富的水電資源,通過特高壓通道全額消納到華東、華北、華南等地區。充分利用現有特高壓線路將西北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全額消納。加大清潔能源實時發電量預測研究,開展大范圍電力需求側響應管理,加強源網荷儲領域技術研究,破解負荷精準控制等難題,引導用戶科學合理用電,降低負荷峰谷差及負荷需求,實現供需平衡控制。
3 推動能源消費領域清潔替代
2020年我國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為27%,與發達經濟體還存在差距,距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對較遠,需要充分挖掘電能替代潛力,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在公共建筑領域,大力實施綜合能源服務,對醫院、學校、商場、辦公樓等公共建筑加快推廣冷熱電三聯產、蓄熱蓄冷等綜合能源服務。加強政企合作,聯合政府打造一批具備高推廣價值的示范工程。在農村農業領域,全面推進鄉村電氣化工程,開展農業生產領域電能替代,推廣光伏大棚、溫濕度控制、電制茶等全電氣化典型應用,探索光伏發電、農業種植的恒溫智能農光互補產業園。在居民生活領域,重點推廣高效電采暖、熱泵熱水器,在具備條件的小區,推廣集中供冷供熱。研發太陽能熱水器與燃氣熱水器智能控制技術,實現太陽能與燃氣熱水器功能自動切換,在應用領域提升太陽能熱水器實用率。在交通出行領域,加速港口岸電覆蓋范圍,對重要港口、機場加強用電指導與服務,實現港口岸電清潔化。加快電動汽車產業布局,推進電力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及服務能力建設,結合國家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優化鄉鎮充換電網絡布局,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服務綠色低碳出行。創新能源新產品,強化核心基礎資源復用,加快5G、數據中心等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減少能源消耗。
4 促進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包括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多種信息技術的合集,是推動能源發展、加速能源轉型的關鍵。數字化轉型就是要推動數字技術與電力業務深度融合,是“碳達峰、碳中和”迫切需求。推進氫能關鍵技術研究,推進氫能綜合利用,加快工業領域深度脫碳。建成新能源云平臺,支撐并網消納,為新能源建設運營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強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研究,開展發電能量預測等大數據分析,提高新能源發電效率,促進電源側清潔替代。建設能源大數據中心,匯聚水、電、氣、熱、油等各類能源數據,挖掘能源數據價值,減少發輸變配用各環節損耗。聯合能源主管部門探索建立基于區塊鏈碳交易與電力交易在用能權、綠證、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協同應用系統,以國網鏈平臺為基礎,以聯盟鏈應用為特征,統籌發電側和用電側企業需求,提供具有參與電力產業生態聯盟機制的數據共享服務,研究分析碳交易數據與電力交易數據之間關聯關系,通過區塊鏈技術銜接碳交易相關監測數據申報、數據核查過程,實現碳交易從排放權獲取、交易、流通,到交易履約、統計的全流程數據上鏈存儲與可信共享應用,促進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