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時下,“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刷屏熱詞。在這一方面,我省已超額完成“十三五”降碳目標,正研究提出我省實現“碳達峰”目標及路徑,推進碳市場建設與運行,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研究等工作。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在實現“雙碳”目標之路上,海南有哪些挑戰與機遇?減少碳排放將如何重構人們的綠色生活……對此,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與工業革命之前比,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1.1℃,科學界關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已成共識。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由此提出。中國環境科學院副總工程師喬琦解釋,“碳排放達峰”指一個經濟體(地區)二氧化碳的最大年排放值在某個時間點達到峰值。“碳中和”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相比于‘碳達峰’,‘碳中和’對二氧化碳絕對量下降的要求更高,實現的挑戰也更為嚴峻。”喬琦表示,“碳達峰”強調排放趨勢,不強調凈排放量;而“碳中和”既強調排放趨勢,也強調凈排放量(碳中和即凈排放量為零)。
全球碳排放空間稀缺有限、溫室氣體猛增、氣候變化對生命系統帶來威脅……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碳中和”轉化為國家戰略。而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正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
圍繞目標開啟探索
在實現“雙碳”目標之路上,海南如何探索?
“海南擁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太陽能等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產業結構以低排放的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主,有極強的提前實現‘碳中和’的條件。”喬琦列舉數據表示,從碳排放量關鍵指標來看,2019年海南省碳排放總量4213.41萬噸,人均碳排放量4.51噸二氧化碳,每萬元GDP碳排放量883.78千克二氧化碳。得益于優秀的自然資源稟賦,海南碳排放狀況全國第4,排名靠前。在低碳稟賦(活立木)方面海南蓄積量也處于中上水平。
此外,我省超前謀劃,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并取得顯著成效。“以上各項條件為海南率先實現‘碳中和’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看來,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等政策,海南具有先行實現“雙碳”目標的優勢和必要性。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和窗口期,“海南必須抓住‘碳達峰’‘碳中和’重塑中國經濟產業版圖的大好機會,推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建設發展。”喬琦說。
海南日報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為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省通過系統開展規劃前期研究及規劃編制,已將“碳達峰”等相關內容融入《海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多舉措做好碳排放“減法”
從領域看,能源、制造、交通、城市、生活等對“碳達峰”“碳中和”都有重要影響,且行業特性不同,其碳排放方式和治理路徑也有明顯差異。
在能源方面,當前我省按照有關要求,全面推動海南清潔能源島建設,加快構建以清潔電力和天然氣為主體、可再生能源為補充的清潔能源體系。省發展改革委透露,我省全面推動清潔能源島建設,研究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的能源實施路線,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碳達峰”、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到2025年,海南將初步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清潔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83%,清潔能源島初具規模;到2035年,能源清潔轉型基本實現,清潔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89%,海南清潔能源島基本建成。
今年6月8日,海南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在海南電網公司揭牌。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心將依托南方電網技術力量,積極探索新能源與數字電網融合發展路線,促進能源技術交流合作及新技術應用和推廣,全力推進海南能源低碳轉型。
在城鄉環境治理方面,杜歡政則建議,城鄉垃圾處理要“跳出垃圾看垃圾”,以“產業共生”的原則對生活系統、農業系統和工業系統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從物質流的角度系統設計、統籌考慮、協同處理,統一規劃項目,形成綜合治理方法,同時規劃建設資源循環產業園區,集聚產業項目,構建閉環體系。還可建設科普及科研教育、展示體驗基地等打造循環型零碳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的社會效益。